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卞永祖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在基本完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经济有望达到8%左右的高速度增长,成绩非常亮眼。同时也要看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逐渐显现,按季度统计的经济增长率下滑趋势也比较明显。这说明2022年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困难。因此,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可以说“稳”是2022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相比2021年,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会有很大不同。从全球角度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会更加复杂多变。一方面,虽然2021年世界经济都有较大幅度反弹,但是由于美国等国家连续多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非常明显,货币政策转向的步伐在加快;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与病毒共存的政策,以实现经济重启,外部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可能转弱。 

  从内部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让国内“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面临更大压力,在防疫与经济发展之间需要更精细化的操作,来保证经济运行的基本顺畅和稳定。同时,国内面临的三重压力越来越明显。当然,很大程度上这跟2021年中国加大对房地产等行业的限制以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有很大关系。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影响,在2022年,我们更需要对三重压力带来的艰巨任务有清醒的认识。 

  由此可见,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不过,中国经济能够从新冠肺炎疫情中率先实现反弹和复苏,供应链、产业链运行相对平稳有序,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市场潜力足够大、经济韧性足够强,内生性增长动力和全球竞争优势在进一步凸显。因此,2022年中国经济在实现“稳”的基础上,大概率会保持中高速增长。 

  首先,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增长营造更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维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为了维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中国央行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出1.2万亿人民币资金,在不搞大水漫灌和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的基础上,为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当前,中国5年期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4.65%和8.4%,还有降息降准的空间,如果美联储等西方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完全有能力来对冲这种流动性紧缩。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越来越精细化和有针对性,比如专门支持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等工具的运用,极大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改善内需状况,为经济稳定发展托底。2021年中国在财政政策方面相对保守,设定的财政赤字率为3.2%,低于前一年的3.6%,这实际上为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预留了较大空间。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增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额度,加大在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项目以及民生安居工程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智能制造、高端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行业,使得投资、就业、消费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扭转经济增速下滑势头。 

  第三,内生性动力增强,让中国经济“稳”增长有了更多保证。这些年,通过供给侧改革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力实施,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一方面,中国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壮大提升。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时研发强度已经超过了欧盟的水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有4所中国高校位居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排名前10大教育机构;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效果明显。一批企业在生物制药、新型能源、重大装备等领域快速发展,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都迅速提高,中国的科研实力有能力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基本前提。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绩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密不可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中国政府“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纠偏,在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率和公平之间保持平衡,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和系统目标碎片化,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较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由此可见,202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会更加复杂多变,但是中国也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稳得牢、保得住”,有信心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 

  卞永祖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_今日中国 (chinatoday.com.cn)